別的店都賣不出去,為什么這家店在微信上卻賣火了?
【快印客導讀】小區樓下有一家水果店,40平左右的店面,賣的是超市里常見的水果,老板負責聯系批發商進貨,老板娘負責收銀和日常打理。看似很普通的一家“夫妻店“,卻有著不尋常的生意經:每當有顧客進店時,老板娘總會主動去加微信,然后拉入水果店的微信群。
老板娘的經營策略并不復雜,時不時來一場“朋友圈集贊拿特價”的活動,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美容養顏的“食補攻略”,以及每周六晚九點固定的“微信群限時秒殺”。別人家的進口水果可能一天都賣不出去幾斤,這家店在微信上卻是整箱整箱的賣。
可能在這家老板娘的認知里,并沒有社群運營、社交裂變、粉絲經濟等概念,卻成功的將微信的流量轉化成了銷量。
結合線下零售行業的轉型來看,從門店+電商的二元模式,到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零售,一條清晰的線索還是跟著流量走。那么有著10億用戶規模的微信,注定是零售商們無法忽略的金礦,由此衍生出的零售模式,大抵可以稱之為“社交零售”。
在線下成本趨高,電商紅利期已過的背景下,社交零售注定會成為話題的焦點。
社交紅利的誘惑
社交+零售不算是新事物,以至于在2018年的營銷關鍵詞中,“社交裂變”應該是權重最高的選項。
年初直播答題的“撒幣游戲”中,幾家直播平臺上演了“復活碼”的運營策略,鼓勵用戶將復活碼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進而完成低成本的拉新。
如果社交裂變僅僅是在營銷層面,吸引力無疑要大打折扣,但隨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社交網絡早已是線上最大的流量池,不只是拉新神器,在銷售轉化率上遠比傳統方式領先一個身位,并且已經在一些行業做出了示范。
2017年11月創立的瑞幸咖啡,不到一年時間里成為國內僅次于星巴克的咖啡連鎖品牌。如此快速的擴張和“裂變拉新”不無關系,瑞幸咖啡在今年年初上線了“贈杯”活動,老客戶買完咖啡后可以通過微信免費贈送給好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現了環比翻番的用戶增長。
水果店老板娘的做法本質上和瑞幸咖啡的營銷套路無二,前者沒能總結出一套翔實有趣的方法論,卻也揭示了這樣的道理:社交裂變的價值并非在于流量,流量只是結果,有價值的是用戶關系鏈。水果店老板雖沒有理論支撐,自然懂得綁定社交關系鏈的重要,身邊人購買頻次的增加可以提高口碑和用戶信任,進而提高產品銷量和生命周期。
不同于淘寶、京東這樣中心化的流量平臺,品牌方辛苦積累的流量,很可能被平臺拿走,畢竟在流量成本越來越貴的情況下,電商平臺已經出現了流量向頭部品牌的聚集效應。微信運營有著不一樣的邏輯,攢來的流量都是自己的,等同于構建了自己的流量池,將這些流量轉向線上,還是用于提高復購率,品牌方有著自由選擇的權利。
也就不難理解社交紅利的本質,社交關系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護城河,尤其是對零售商而言,促進銷量轉化的核心在于社交關系鏈的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