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最應找具備這四個特質的合伙人
【快印客導讀】企業大了,員工容易喪失創始人精神。這點我的感受特別深刻。公司小的時候,即使是打工的,也會有責任心,會對事情負責。但公司大了以后,為了降低風險,要引入管理流程,實際上把企業里的人際交往搞得非常復雜,最后你發現每個人都在做中間一小塊事情,慢慢就沒有人對全局負責了。大家會覺得這事不取決于我,就會喪失責任心,喪失推動力。每個人都不作為,合起來,企業就會生病。
所以,我要把員工變成我的合伙人,來醫治一個越來越大的公司,而且在未來,大公司或許并不存在,只存在大平臺和事業合伙人的自由連接。
我覺得目前360正是需要一個二次創業的階段。任正非說過一句話:“把指揮權交給離炮聲最近的人”,就是說企業大了,形成官僚文化,不知道一線發生了什么。根據流程層層上報,最后會貽誤戰機。而我現在要把公司龐大的集團軍,變成很多特種小分隊,他們可以靈活創新,往前沖,大公司在后面,提供軍火掩護,空中支持。
未來我會在公司發揮兩個重要角色,一個是定戰略方向,二是搭班子,帶隊伍。我希望尋找CEO以及產品、技術、市場、傳播、銷售合伙人,重塑隊伍。
我要找到更多新的合伙人,把公司很多業務拆分給他們管,未來可以獨立上市,這些合伙人也可以拿到股權。當我把一條臃腫的大船變成很多條快船,小則十幾人多則一兩百人,這個時候,圍繞一個產品,每個合伙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責任。
找合伙人比找老婆還要難 我要找的合伙人,首先應該有創業精神。
有的人不具備足夠的資源,有的人能力不是很全面,現在還不足以獨立創業,如果他很渴望創業,可以來做我的合作人,我有資源,有資金,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創意。
我個人比較喜歡扶植早期創業者,我認為投資應該投人,人是第一位,然后才是項目。但我在投資上容易犯錯就是我個人比較關注產品,所以會習慣性先看項目。因為喜歡一個項目,我會發生“移情”,連帶著喜歡做這個項目的人,想象成這個事自己在做,我會做得多大多好,對創始人的缺點自動忽略,判斷會出現失誤。后來我發現,項目再好,如果人沒有投對,最終都是悲劇。
還有一些公司失敗,是因為創始人太自負、太自我,別人的意見根本聽不進去。我就怕這種創業者,投他之前還顯得很謙虛,投完之后就不謙虛了,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這種狀況下公司基本就開始死掉了。
所以,合伙人有創業心態才會極度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他們才會自我燃燒,能激發出主動性。其次,合伙人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也就是喬布斯口中的A級人才。
我找合伙人,一定是要找最優秀的人,最會學習的人。比如,在手機的研發團隊中,我需要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如果這個人不夠聰明、不善于學習,是很難完成這項工作的。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合伙人》,作者費洛迪對于“佼佼者與平庸者”的分析很到位,他指出一位頂級人壽保險推銷員的績效比一般推銷員高2.4倍,而出色的軟件開發者或咨詢顧問的績效比他們的同儕高出12倍。
所以,我看不上的人,我就不會跟他合作。我跟你合作證明我很看重你,但是我既然跟你合作,我就要不斷地去挑戰你,要幫你發現問題,希望你能改進。平時我會花很多時間跟我的團隊去爭論,去討論。如果我的合伙人做得不好,我會比較直率地告訴他們。我覺得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應該是不怕挑戰的。
第三,合伙人要有很好的開放合作心態,因為要成功一定需要跟很多人合作。
我認為跟好的合伙人一起工作,就會像跟自己老婆在一起一樣,可能還會更加有默契。合伙人必須在問題發生時懂得問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互相推諉;必須充分信任和尊重彼此,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你覺得既能毫無后顧之憂地欺負他,又恨不得與他執子之手合伙到老。甚至你的合伙人會比老婆更懂你,不用太多交流,一個動作,一個決定,盡在其中。
此外,合伙人還要能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同樣一件事情,用打工的心態和用創業的心態做,效果完全不一樣。
得人者得天下
讀了《合伙人》那本書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所謂傳統高管的概念也許已經過時,我需要的不僅僅是高管,而是真正的事業合伙人、創業合伙人。我覺得創業初始階段,以下幾點是特別重要的,正在尋找合伙人的創業者們不妨自我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合格。
第一,懂得人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團隊里有人離開的時候,肯定有不少領導者拿這句話來安慰自己。但我覺得這句話有誤導,因為他把營盤(公司)和兵(員工)的關系完全視為單純的雇傭關系。對于創業團隊來講,如果每個員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僅僅當作一份工作,當作一種解決財務問題的工具,那么這個營盤絕對不會是鐵打的,而是紙糊的,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坍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公司最寶貴的資產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規劃,而是人。人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第二,花時間找合伙人
雷軍說過,他在成立小米公司之初非常明確“要找一群相當靠譜的人”。于是他拉了一個名單,打了近百通電話。其實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但為什么別人能找到合適的合伙人?那些抱怨的人在找人上花的時間不夠。
在小米創辦四年后,成為了徐小平口中“人類歷史上達到百億美元銷售,百億美元估值發展最快的公司”。但在這種前提下,他們依然花費巨大的精力找人,因為要找到最專業、最合適的合伙人,必須花費精力和時間。
第三,先團隊,后產品
創業就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接力賽,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沒個七八年達不到目標;同時又要求你必須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去競爭。這一切都需要優秀的創業團隊來執行,前赴后繼,改變世界的精神不變,捆綁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激勵機制永在。
所以,有了好的合伙人,組建起好的團隊,才會有好的產品。
我的經驗是,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會根據事業的發展有所差異,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專業技能,只有新人不斷進來,企業才有未來。我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團隊一成不變地走向成功,即使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打天下還得需要趙云、黃忠、諸葛亮。這個新老交替的問題,想必很多企業都沒有足夠重視,做的也不到位。
《合伙人》中談到新員工的加入,就好像新的器官移植到你的身體,難免會產生排異反應。如果這時領導者不能很好地幫助新人融入這個環境,你的團隊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我常對投資人說:設計一個吸收人才的蓄水池,把新人的利益與企業的未來緊緊捆綁在一起,這樣大家做事才會有積極性。這種積極性產生出來的價值,要遠遠大于被稀釋掉的價值。
第四,打造你的合伙人模式
今年以來,合伙人制改革最熱鬧的企業算是萬科了?,F在,萬科2500多個骨干員工持有了公司超過百分之四的股票,成為了萬科的第二大股東。從員工轉變為合伙人,這種轉變更好地解決了投資者和員工之間的利益分享。這些股東擁有職業經理人和事業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為股東打工也為自己打工,與公司的利益變得一致了。
我認為創業者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合伙人模式,特別是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要開始琢磨。真格基金的創始人徐小平也說過,“合伙人的重要性超過了商業模式和行業選擇,比你是否處于風口上更重要”。360從一開始就做了員工持股計劃,最初員工持股比例達到40%,最后幾輪稀釋后在上市前降低到22%。這個比例在今天互聯網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
總之,要把合伙人跟你拉到同一條戰線上,擺脫那種被動投資和被動創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