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逐漸邁入印刷數字化
【快印客導讀】上世紀90年代初印前基本上還處于電分時代,后來DTP桌面排版系統橫空出世,電分機逐漸退出江湖,而這正是印前正式邁入印刷數字化的第一步。但是彼時尚沒有流程的概念,因為印前和印刷還是分離的。
當時的印刷過程基本上是,廣告公司接單并設計樣稿,拿給輸出中心排版,排完版的文件在輸出中心RIP加網,然后由照排機出膠片,拿到打樣中心用再生版做傳統打樣,用戶認可后再拿到印刷廠曬版和上機印刷。
后來CTP出現,才真正給印刷企業帶來實現流程化和數字化的契機。與照排機不同,CTP是從電子文件直接輸出到印版,中間沒有曬版的環節,而且CTP一般由印刷廠直接操作,這才真正把印刷所有的重要環節自己掌控了。
很多印刷廠是因為上馬CTP才開始建立自己的印前部門,也才有了建立流程化生產控制的基礎。
標準化是生產品質的保障
所謂印刷數字化工作流程,筆者認為就是印刷所有的工序。狹義上說是從印前到印刷到印后,廣義上說是從網絡接單到印刷到物流再到生產管理,統統涵蓋在一個統一的流程中,所有的操作人員都是流程中的一份子,遵循同樣的標準,按照同一個流程規范做事,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效率,減少錯誤和浪費,進而提高生產效益。
在今天的印刷大環境下,比拼設備硬件已經到了極致,那下面要拼什么呢?那就是要拼流程、拼軟實力了。我們都知道德國的機械設備是全世界最好的,從汽車到印刷機。但是為什么會是這樣?是因為德國工人更聰明、更勤奮、素質更高嗎?我看未必,關鍵是德國企業真正通過生產流程化、標準化、自動化,把人為因素降到了最低,才有最高的生產品質,而且這個品質是可持續、可重復的。
以印通(Prinect)為例,其就是為了實現一個最完善、最高效的印刷生產流程而設計的。2004年,針對印前處理的軟件“印易得”和加網RIP軟件“滿天星”面市,印前作業進入自動化時代。2008年,基于JDF的印通中央集成管理系統第一次把印前、印刷、印后整合在一起,印通流程進入集成化時代。
2012年,印通數字印刷管理系統和印通網絡印刷管理系統把印通流程拓展到數字印刷和互聯網,正式進入網絡化時代(Web2.0)。今天的印通流程是一套已經涵蓋了從網絡印刷、印前處理、自動合版、印刷控制、后道加工、生產管理等所有印刷工序的完整印刷流程。
熱潮下的冷靜應對
當前在國內印刷界,網絡印刷和合版印刷十分流行,大家都認為這是印刷發展的未來,談論起來頗感到危機感,好像如果不馬上行動就有被市場淘汰的危險。同時市場也魚龍混雜,充斥著各種版本的網絡印刷和合版軟件,價格不一,功能各異,讓印刷企業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
有的印刷廠花重金購買來的各種軟件,卻發現和企業現有的生產體系無法融合,生產效率反而比以前更低了。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已經脫離了數字化流程的建立基礎,結果當然適得其反。
那么什么是數字化工作流程的建立基礎呢?
其實無論網絡印刷還是合版都是印刷流程的一部分,而如果我們回歸到印刷流程的本質,就會發現其實實現流程化的前提是標準化,而實現標準化的前提是數字化。如果脫離了這兩個大前提,想跳躍式前進,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印刷企業上馬CTP,配置了印前處理軟件,是邁出數字化的第一步,因為有數字才能做到有據可依。而標準化是為印刷生產過程中各道工序設立關鍵質量參數。比如國內現在已經有很多印刷廠開始采用國際標準ISO12647。但是更多的印刷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結構建立最適于自己的“工廠標準”。
有了標準,建立數字化工作流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多印刷企業把建立數字化流程想當然地理解為僅僅是買一套軟件,認為軟件買回來安裝、向員工培訓就算建立好了,這里邊其實有很大的誤區。我們經常提及的印刷色彩管理(PCM)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僅僅涉及流程中的色彩控制。
實現自動拼版是流程化的另一個好處,將其推而廣之把不同的工單自動以最合理的方式拼在一起,即合版。而把流程擴展到互聯網,實現在線下單、在線編輯、在線管理,就形成網絡印刷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