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圖文加盟店的“新品類”被市場接受的?
【快印客導讀】以一個食物拓展為例,筆者曾經在洲際飛行的過程中,遇到過一個我一生難忘的景象。一個大約 6、70 歲的老婆婆在發早餐的時候,把本應該放在炒蛋里的鹽和胡椒放進了茶里。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出國,所以很多人看來稀松平常的事情,她卻錯得非常離譜。這個故事再度出現在我腦海里,是去熬八年臺灣火鍋在北京太古里的新店時,被告知“紅湯是可以喝的”。作為一個從小吃著火鍋長大的四川人,這件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我的認知,并讓我想到:當廣告人介紹一個圖文加盟店新品類的時候,應該如何去教育消費者,并讓市場接受?
不斷重復再重復
要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說必須要具有足夠強烈的動機與需求,才能影響人們的消費習慣。因此,新的品類要讓消費者熟悉并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品類有著不同的方式,像是潮州牛肉丸火鍋。相比于通常的涮羊肉已被市場所認知,牛肉丸火鍋對消費者來說則更多的是陌生,需要進行市場教育。而近幾年多個品牌形成的矩陣,不斷地提醒你“每天一頭牛,新鮮不隔夜”。就算是陌生的消費者,口號聽多了也會想進行嘗試購買。
第一種區隔方式,是從裝修上不一樣的路子
從走進店內開始,這樣的強化就在無形當中開始了。比如火鍋店,與多數火鍋店紅+黑的裝修風格不同,熬八年的店內陳設走的是頗具禪意的創新式中式裝修風格,從裝修擯除與四川火鍋的聯系。點鍋底的時候,受過培訓的服務員就會開始講解臺灣麻辣鍋底的“麻辣均衡”以及“養生”這件事。鍋底上桌之后,服務員便會開始主動向你碗里裝紅湯,首先在視覺上做好差異化,這是圖文加盟店要走好的第一步。
品類教育,賣的是生活方式
但當一種品類被包裝為生活方式的話,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曾經有專家針對中國的中產階級做過調查,他發現的中國富裕階層在消費觀念與消費風格方面,對商品的符號價值意義高于其使用價值。簡單地來講,就是追求某一種商品,實際上是在追求這個商品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或者文化意義。
要讓消費者完成視角轉換,步驟很簡單,不停地提醒他們“我不一樣”就好了。但是其中的時間成本,是很多企業消耗不起的。當顧客缺乏商品知識、消費經驗的時候,圖文加盟企業所提供的教育往往能夠引導他們做出偏向企業的選擇。但是對消費者進行思想教育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