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的未來在哪里?
【快印客導讀】未來的印刷會走上哪條路?千頭萬緒無法厘清,有一個在印刷傳播界30年,現任專業顧問的美國人韋恩·彼德森,提出了未來印刷的幾種假設,我們可以輕松瀏覽,當然也可以認真思考。
如果印刷是一個程序,那就有較好的前景。數字化雖然替代了不少印刷,但在另一些領域印刷依然屹立不倒,如名片,數字技術仍難替代,即使傳統印刷衰退,噴墨與數碼印刷也會接過來填補。
印刷需求是否越來越少,當然會。業者是否因而受到減價的壓力?絕對會。作為一個工業社會的分支,印刷是否會消失?不會。
如果印刷作為傳播媒體,那肯定走下坡,報紙就是最好的例子,雜志雖然衰退較為緩慢,但年輕人更喜好用手觸摸。印刷與數字化的辯論往往忽略了一個重點,就是印刷可以抵御數字化的侵襲。印刷品本身就是儲存,不需要外在能源與額外的設備,遺失或損壞可以廉價補充,用起來不需要學習也不需要界面,這些都是印刷之于復雜多變的數字化環境的優勢。
但印刷品的分送卻成為致命傷,一旦分送的成本大于印刷內容的效用,印刷量必然被削減,但印刷作為傳播媒體會消失嗎?不太可能,因為仍有人認為印刷的價值更高,直郵DM就是一例。
如果印刷作為一種營運模式,那就要慎重考慮了,因為百年來的印刷都是用同樣的營運模式,就是店鋪模式。店鋪的營運僅有4個主要功能,即銷售、制造、交貨、收賬。營運有余力的時候也僅增加外圍功能,但仍以4個主要功能為核心,以致最終作繭自縛把自己綁起來,因為銷售人員所爭取到的,不過是別人已經決定了的需求,一旦需求縮減,店鋪就無能為力了。
如果印刷是一種行業,由許多結構相同、提供產品與服務也相同的機構聚集,那印刷這一行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成功的營運戰略在于差異,成功所依靠的是與競爭對手的區別,一家公司與別家的性質區分加大,競爭力就會增加。但印刷業者之間的差異不大,如果與店鋪營運模式合并,再加上數字化的沖擊,那印刷業就只能持續衰退、甚至枯萎。原來的印刷機構與人員當然不會消失,但印刷兩個字會換成不同的名字。
如果印刷是一個行業協會,印刷公司成為協會的成員,各司其職,各公司的營運就不再雷同,彼此競爭隨之減少,這時協會就可運用力量,創造足夠的價值,分享成員公司、公司老板、公司雇員。一旦成員公司的營運領域擴大,協會的服務不足以協助繼續發展的時候,成員自然會離開協會。
這也反映出今天的協會,會議的出席率下滑,教育培訓活動越來越難維持,雖歸咎于印刷需求的減少,但協會未能幫助會員創新、跳脫店鋪固有模式也是主因。在印刷需求減少又不能創造新的需求之下,技術與效率的不斷提升也于事無補。會員流失、協會解散是自然的走勢。
那印刷的未來戰略究竟會是什么?韋恩·彼德森說出了兩個重點,一是營運模式,二是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如果營運模式還是銷售、制造、交貨、收賬,如果銷售的能力也僅及于既有的需求,那印刷無論走哪一條路都恐怕會受阻。